未来30年,机场将成为下一个城市中心
这两天,看到很多写机场的新闻报道。
9月25日,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运,这是继上海之后,我国又一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,而到明年,成都第二机场也将竣工。届时,拥有双机场的中国城市将达到三个。
今天,深圳国际会展中心正式落成,项目一期占地面积约1.2平方公里,建筑面积160.5万平方米,体量相当于6座“鸟巢”,是深圳建市以来最大的单体建筑,也将超过德国汉诺威展览中心,成为全球最大。
深圳新会展中心在哪呢?
感觉有一点参考了上海国家会展中心,都是放在机场区域,而深圳机场位于珠江口地理中心区域,地理位置十分优越,而且紧邻沿江高速公路、深中通道出口,并规划有地铁、城轨等多种交通网络。
无独有偶,刚刚开通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,规划中也有一个高规格的国际会展中心。
这个现象其实说明了,机场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交通枢纽,它的周边完全可以出现高质量的经济活动。
就以会展为例,这类活动以前都是在市中心展开的,深圳以前的会展中心主要在福田CBD,广州的会展中心主要在琶洲,都是作为一种城市形象来展示的。
但其实,会展是一种典型的空港经济,国外很多城市就直接把会展中心设置在机场旁边,参会者都不用进城,直接在机场周边完成一切商务活动,都不用进城。
我到北京、上海出差,也好几次只在机场附近活动,完全不用进城。现在很多城市的机场,配套设施已经很成熟,搞搞会议、培训完全没问题。这说明,不仅会展,会议也可以成为一种空港经济。
所以,说到空港经济,大家千万不要以为只是飞机维修、飞机租赁、酒店文旅、跨境电商以及相关制造业,空港经济完全可以搞高端服务业,有潜力像市中心一样生活丰富。
再比如金融,我认为它也可以是一种空港经济,因为搞金融的人有一个特点,出差频率高,而且活动半径特别大,这个是高铁无法满足的。普遍都是北京飞香港、纽约飞伦敦这种通勤尺度,有的人在飞机上的时间可能比在办公室的时间还多,这些人如果离机场太远,咋活?
所以,金融中心地区一定不能和机场太远,20公里左右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区间。太近的话,因为限高因素,不能盖高楼,太远的话,满足不了金融从业者的生活方式。
当然,现在的大城市,几乎没有条件在市中心20公里之外修建大型机场了,新机场普遍都修到50公里之外了,既然这样的话,金融从业者为什么不直接搬到机场区域办公呢?像上海虹桥,配套已经很成熟了。
除了服务业,机场货运区域也能搞高科技,比如一些质轻价昂的高精尖产品,对时效性的要求特别高,走海运实在等不起,必须走空运。而且这类产品的附加值高,付得起空运的运费。这类产业就很适合靠近机场,不需要像传统制造业那样靠近港口。
所以,机场绝不仅仅只是一个交通工具,如果利用得好,它可以衍生出很多高级产业。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城市在建新机场的同时,把空港经济区也一起规划和申报了。
北京大兴国际机场
过去的城市,讲究的是“机城分离”,机场和城市互不干扰。现在大家讲究的是“机产融合”,希望机场能和产业发生一点化学反应。说不定哪天,大家又要讲“机城融合”,希望城市和机场重新融合。
在此意义上,机场完全可以成为城市的新中心,当然,这个中心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市中心,而是国际交往中心、商务中心、高端制造中心,高端客流导入的中心、城市资源配置的中心。
大家知道,机场与港口被认为是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的两张王牌,谁掌握了这两大王牌,谁就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“沿街旺铺”的黄金地段。
过去30年,是工业化的30年,中国经济的主要战场在港口。未来30年,是科技+金融的30年,港口的战略地位下降,机场地位攀升——这也是为什么纽约、伦敦、香港等城市的港口逐渐衰落但机场仍然兴旺的原因。
简单来说,机场主要是拉人的,港口主要是航空货运的。
工业时代,航空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液,大城市必须要有港口作为配套,否则你无法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节点,也就无法聚集足够的产业和人口。
服务业时代,大城市的工业普遍转移到小城市了,对港口的依赖度降低,反而对机场的依赖度与日俱增。因为服务业越繁荣,人类活动的密度就越高,人流取代物流成为经济运行的血液。
所以,我一直成为未来大城市的核心资源会以机场为中心来配置,整个城市的引力场,会从港口这一端转移到机场那一端。对购房者来说,未来城市,靠近机场的房子会比靠近港口的房子更有价值。
因为机场是中心城市高质量客流的最大来源,被认为是基础设施的基础设施,一般只要机场修好了,地铁、城轨、高速公路都会跟着修过去,再然后是产业和人才跟着过来。
换句话说,未来30年,你会看到,整个城市最值钱的基础设施会以机场的需求为中心来配置。在此意义上,机场就是城市中心,它不仅仅是一些商务活动的中心,还是城市资源配置的中心